益生菌调整平衡减肥:
若能根据个体的肠道菌群谱,按个性化方案补充相应的具减肥效应的益生菌制剂,首当其冲就会纠正了肠道益生菌群的不平衡,打断了饮食-肠菌-肥胖间的恶行循环,使F/B比值的分母变大。虽摄入与前同样的食物,但经肠道获取的能量却大为减少,从源头上遏制了肥胖的形成。
Gordon团队在小鼠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招募了12个肥胖志愿者,随机让他们选择两种低卡路里食谱进行饮食疗法减肥:要么限制脂肪(FAT-R),要么限制碳水化合物(CARB-R)。期间,通过细菌基因测序,对他们粪便样品中的肠道菌群组成进行长达一年时间的监测。结果发现同一个人的肠道菌群的菌谱具有延续性:随着时间变化,仍很相似,但与其他人有差异。在饮食治疗之前,肥胖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其拟杆菌门细菌非常少,但厚壁菌门细菌较多。饮食治疗后,在两种饮食方式中,肥胖者竟奇迹似地出现了拟杆菌门增加,厚壁菌门减少的现象,而减重百分比与拟杆菌的增加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但不与饮食卡路里多少的改变存在关系,只有当FAT-R组减重至少6%或者CARB-R组减重至少2%时,这种相关性才会出现。
美国JeffGordon实验室,还有其他—些实验室,也有大量证据证明,肠道经处理达到无菌的动物,即便吃高热量的饲料也是不会肥胖.
目前,研究发现的具有减肥功效的益生菌,已涉及数十种之多。但因实验方法各有不同,观察的指标也各异,报告的功效也参差不齐。
活菌、足量、定植是益生菌在肠道中能其作用的三大基本条件:
活菌,一是指吃下去的为活的菌,另一是指吃到肠道后仍为活的菌,至少要有足够的存活率。前者涉及产品生产、运输、储存(也包括消费者低温保存等)的条件何质量,相对来讲较容易控制,而后者要做到,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
①冲服粉剂或吞服胶囊的水温—般不宜超过40℃(超.死活菌),这个温度不是一般讲的“热水”,而只是用舌头试着“不感到凉”而已。
②我们一般人的胃酸pH值在0.9-1.8之间(盐酸pH=1),进餐后被稀释,pH值会上升到3.5左右,萎缩型胃炎胃酸匮乏,pH值可达7.0。故一般未经特殊处理的益生菌活菌,经过胃酸的浸没后只会“全军覆没”,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减肥效果了。这是益生菌活着进入肠道必须经过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关。近年刚发展起来的微囊包埋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难题,用天然或合成的耐酸抗氧化大分子囊材将一个个益生菌菌体包埋在直径仅有l~5000um(通常为5~250um)的微小胶囊里,就能逃过这一劫。
我国魏敏采用挤压法制备的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的囊内外活菌率(包埋产率)可高达82.23%、储存存活率达63.45%。所以,推荐服用正规大企业的微囊型益生菌,并尽量在餐后15分钟内服下就是这个道理。
足量,就是益生菌的菌量(又称密度或丰度),必须达到100万CFU/mL(g)以上,CFU是“菌落形成单位”,为colony(定植)、forming (成型),unit(单位) 3个英文单词缩写。这也是国家对益生菌制剂的基本质量要求,一般在产品外包装上都有醒目标注。这一数据值得关注,但是其是否便用了微囊包埋新技术,其包埋产率、包埋效率、储存存活率是多少,就更需关注了。
定植,是指益生菌在肠道长期“定居”下来,而不是匆匆肠中过的“过客”。因为如果不能定植下来,就会随粪便被排出体外,如此边吃边排,就难以生长、繁殖,达到稳定而可持续的减肥等功效,遗憾的是,益生菌定植的实际难度却远超过胃酸“关”,后者尚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克服,而前者则是肠道菌群的“原住民”习性使然,它们往往有“抢地盘”、“占仙为王”的特征,在广袤的肠道表面上能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杜绝外来的所有“入侵”者(包括服用的益生菌),尤其是“不得势”的少量有害菌的定植、“捣乱”。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最近的一篇新研究报道,Mougous博士研究了数百种细菌,惊奇发现肠道微生物有—套给其他细菌“下毒”的分泌系统。这套系统就像一个分子注射器,把毒素注入邻近的外来细菌的菌体内,破坏其细胞壁、撕裂细胞膜、耗尽细胞的能量来源等。许多刚服用的益生菌都会因此而被当作外来争夺资源的“异类”。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自我伤害和被“同胞”伤害,它们还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因子作为“解药”,甚至还会时不时“偷”来其他细菌的抗性基因,健全自己的防御。这类情况尚在深入研究中,还没找到这―普适性“解药”。
评论 ()